默森教育遇见默森,遇见最好的自己!

免费咨询热线

0311-80667044

当前位置 : 主页 » 护士资格证 » 护资资讯 »

专升本医学综合 / ZhuanShengBenYiXueZongHe

专升本《医学综合》考前复习资料(八)

2022-01-05 17:40:37 来源:未知

(一)P波


  1.方向:Ⅰ、Ⅱ、aVF、V3~V6导联直立,其中以Ⅱ导联振幅最高,aVR导联倒置,Ⅲ、aVL、Vl~V2可呈双向、倒置或低平。


  2.时间:正常人小于0.12秒。


  3.振幅:肢体导联不超过0.25mV,胸导联不超过0.2mV。


  正常P波波顶呈圆钝形,其宽度为振幅超过上述数值表示心房肥大。P波低平一般无病理意义。


  (二)P—R间期


  成年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,P—R间期为0.12~0.20秒。P—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而异,一般的规律是心率越快或年龄越小,P—R间期越短;反之,则越长,老年人的心率缓慢,p—R间期可能长达0.21~0.22秒。P—R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,缩短见于预激综合征。


  (三)QRS波群


  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和时问的变化。


  1.命名


  QRS波群在等电位线上的第一个向上的波,称为R波。R波之前向下的波,称为Q波。R波之后向下的波,称为S波。S波之后再有向上的波,称为R波,R波之后再有向下的波,称为S波。如整个QRS波群向下称QS波。QRS波群中,波幅较大的波,用英文大写字母Q、R、S表示;波幅较小的用小字母q、r、s表示。


  2.正常QRS波群标准


  时限0.06~O.10s,≤0.11s。


  波形与振幅:


  胸前导联V1~V6R波逐渐增高,S波逐渐减小;


  R波:V1<1.OmV,V5~V6<2.5mV;


  R/S:V1


  肢体导联R波:aVR<0.5mV,aVL<1.2mV,aVF<2.0mV,I<1.5mV。


  Q波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,Q波振幅<1/4R波,t<0.04s;V1导联不应有Q波,但可为QS波。


  电压 肢体导联每个0RS波群电压绝对值不应小于0.5mV,胸前导联不应小于0.8mV,否则为低电压(见于心包积液,甲状腺功能减退症)。


  3.QRS波群异常


  Q波深度时限超过正常或不应出现Q波的导联出现了Q波,称为异常Q波,常见于心肌梗死,也可见于心肌病、肺源性心脏病、预激综合征、肺梗死。R波、S波电压过高或R/S比例倒置,多见于左右心室肥大;QRS波群电压过低,见于肺气肿、心包积液、肥胖、心肌病、心肌梗死、甲状腺机能低下,也可见于某些正常人。QRS波群时限增宽,见于室内传导阻滞、预激综合征。


  (四)ST段


  正常ST段为一等电位线,可以轻微向上或向下偏移,但在任何一导联ST段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.05mV。ST段向上偏移,在肢体导联与胸导联V4~V6均不应超过0.1mV,V1~V3导联不应超过0.3mV。ST段下移超过正常为心肌缺血或损害,ST段上移超过正常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包炎等。


  (五)T波


  1.方向在正常情况下,T波的方向与ORS波群主波方向相一致。在Ⅰ、Ⅱ、V4~V6导联直立。aVR导联倒置,Ⅲ、aVF、aVL、V1~V3等导联可以直立,双向或倒置。但若V1导联直立,V3导联就不应倒置。


  2.振幅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,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/10。胸导联的T波有时可高达1.2~1.5mV,但V1导联的T波一般不超过0.4mV。T波过高除见于正常人外,也可见于心肌梗塞早期与高血钾等。


  (六)Q—T间期


  从Q波开始至T波终点,是心室除极加复极的总时间。正常时Q—T间期随心率快慢而发生变化,心率慢则Q—T间期相应变长,心率快则Q—T间期变短。由于Q—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,临床上常用校正的Q—T间期,即Q—Tc来比较是否延长。Q—Tc=Q-T间或/R—R,就是R—R间期为1s(HR=60次/分)时的Q—T间期。若Q—Tc>0.44s为Q—T间期延长,见于冠心病、心肌梗塞及奎尼丁中毒等。


  (七)U波


  T波后0.02~0.04s出现的小波,较低,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。U波在胸导联尤其V3导联最明显。若各导U波>0.2mV为U波增高,见于低血钾。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等。


  三、心房与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


  (一)右心房肥大


  心电图表现为:


  (1)P波尖而高耸,其振幅≥0.25mV,以Ⅱ、Ⅲ、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;又称“肺型P波”;


  (2)V1导联P波直立时,振幅≥0.15mV,如P波呈双向时,其振幅的算术和≥0.20mV。(二)左心房肥大


  心电图表现为:


  (1)Ⅰ、Ⅱ、aVR、aVL导联P波增宽≥0.12s,常呈双峰型,两峰间距≥0.04s,以Ⅰ、Ⅱ、aVL导联明显,又称“二尖瓣型P波”;


  (2)V1导联上P波常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。将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,称为P波终末电势(Ptf)。左房肥大时,V1导联Ptf≤-0.04mm·s。


  (三)左心室肥大


  1.诊断标准


  (1)左室高电压


  ①胸前导联V5的R波+V1的S波>4.0mV(男性),胸前导联V5的R波+V1的S波>3.5mV(女性)。


  ②肢体导联Ⅰ的R波>1.5mV,aVL的R波>1.2mV,aVL的R波>2.0mV,或Ⅰ的R波+Ⅲ的S波>2.5mV。


  (2)QRS波群时限>0.10s,<0.11S。


  (3)ST段压低超过-0.05mV,T低平或倒置。


  (4)电轴左偏0至-30°。


  2.临床意义


  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、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。


  (四)右心室肥大


  心电图表现为:


  (1)V1导联R/S≥1,V5导联R/S≤1或S波比正常加深;重度肥厚可使V1导联呈qR型(除外心机梗塞);


  (2)V1导联的R波+V5导联的S波>1.05mV(重度>1.2mV),aVR导联的R/q或R/S≥1,R波>0.5mV;


  (3)心电轴右偏≥+90(重度可>+110°);


  (4)ST—T改变。


  四、左右束支传导阻滞


  (一)右束支传导阻滞


 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如下:


  (1)QRS波群时限≥0.12s;


  (2)QRS波前半部接近正常,后半部在多数导联,如Ⅰ、Ⅱ、aVL、aVF、aVF、V4~V6等表现为具有宽而有切迹的S波其时限≥O.04s;aVR导联呈QR型,其R波宽而有切迹,最有特征性变化的是V1导联,呈rsR型的M形波;


  (3)V1、2导联ST段轻度压低,T波倒置。


  (二)左束支传导阻滞


 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:


  (1)QRS时限≥O.12s;


  (2)1、V5、V6导联q波减小或消失,V1、2导联常呈QS形,或有一极小r波,主波(R或S波)增宽,顶峰粗钝或有切迹,后支较前支为迟缓,Ⅰ、V5、6导联常无S波,心电轴有不同程度的左偏趋势;


  (3)ST—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。以上图形QRS时限<0.12s者为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。


  五、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


  (一)心肌缺血心电图特征


  1.ST段下降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,同时伴有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,常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。


  2.ST段抬高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(又称为单项曲线抬高)伴T波高耸,表明缺血累及心外膜,是急性心肌损伤的象征,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,如变异性心绞痛,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心电图特征。


  3.单纯T波变化缺乏特异性。


  (二)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


  1.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衍变及分期


  早期:数分钟或数小时,T波高耸及ST段斜型抬高。


  急性期:数小时至数周,高耸T波开始下降,ST段弓背向上抬高,如果供血未能得到改善,出现病理性Q波,ST段开始下降,T波开始倒置。


  近期:数周至数月,ST段恢复正常,病理性Q波存在,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。


  陈旧期:心肌梗死后3~6个月或更久,遗留下病理性Q波。


  2.心肌梗死定位 根据Q波出现的部位定位:


  下壁:Ⅱ、Ⅲ、aVF导联。


  高侧壁:Ⅰ、aVL导联。


  前间壁:V1、V2、V3导联。


  前壁:V3、V4、V5导联。


  侧壁:V5、V6导联。


  正后壁V1、V2导联,R波增高。


  六、常见心律失常


  (一)窦性心动过速


  窦性心律(即P波在Ⅱ、Ⅲ、aVF、V5导联直立,在aVR导联倒置);心房频率成人>100次min,1~6岁儿童>120次/min,不满1岁幼儿>140次/min;P—R间期、QRS波群、Q—T时限都相应缩短。


  (二)窦性心动过缓


  窦性心律,心房频率<60次/min。


  (三)窦性停搏


  亦称窦性静止,心电图表现为规则的P—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,形成长P—P间距,且长P—P间距与正常P—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。


  (四)期前收缩


  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,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,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。


  1.室性期前收缩


  心电图表现:(1)期前出现的QRS—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;(2)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,时限通常>0.12s,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;(3)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,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—P间距的二倍。


  2.房性期前收缩


  心电图表现:(1)期前出现的异位P′波,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;(2)P′一R间期通常>0.12s;(3)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,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~P间距的二倍。


  3.交界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:(1)期前出现的QRS—T波,其前无P波,QRS—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;(2)出现逆行P′波(Ⅱ、Ⅲ、aVF导联倒置,aVR直立),可发生予QRS波群之前(P′一R间期<0.12s)或QRS波群之后(R—P′间期<0.20s),或者与QRS栩重叠;(3)多为完全性代偿问期。


  (五)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


  诊断标准:


  1.QRS波群与窦性时相同,有时可伴差异性传导;


  2.R—R间期匀齐,频率多在150~240次/min;


  3.P波与QRS波群关系固定,但有时P波不易辨认。


  (六)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


  1.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快速室性搏动,心室率150~200次/min,心律大致规则,但不是绝对匀齐。


  2.QRS波群呈宽大畸形、时间>0.12s。伴继发性ST及T波改变(即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)。


  3.如见P波,其频率比心室率慢,且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。


  4.如P波(窦性冲动)传入心室,形成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。有助于明确诊断。


  (七)心房扑动


  诊断标准:


  1.P波消失,代之以连续的、大小一致的大锯齿状的F波,F波间无等电位线,间隔规律,频率250~350次/min;


  2.如F波以2:1~4:1比例规则地下传心室,则RR规律,如F波不是固定比例下传,则RR不规律,如F波大小及间距有差异,且频率2>300次/min,称为不纯扑动。


  (八)心房颤动


 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波,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波(纤颤波),通常以V1导联为最明显,心房f波的频率为350~600次/分,心室律绝对不规则,QRS波一般不增宽,若是前一个R—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近之处,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,酷似心室性早搏。


  (九)心室扑动


  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—T波群,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,频率达200~250次/分,心脏失去排血功能。心室颤动,心电图上QRS—T波群完全消失,出现大小不等、极不匀齐的低小波,频率达200~500次/分。


  (十)心室纤颤


  诊断标准


  心室频率200~

温馨提示:

1、因考试政策、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,默森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。

2、本站文章部分转载自网络,版权等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
手机微信扫一扫

  • 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
  • 咨询更多教育相关问题

新浪微博扫一扫

  • 关注默森微博官方公众号
  • 及时获取更多教育资讯